如何缔造平庸

2021-10-08

最近一直开着 Clubhouse 当一个工作时的背景音,听听那些陌生人再说些什么,可能是因为太久不接触外界了反而需要这些陌生的声音填补生活中的空白。

一次在一个台湾人开的设计房间里听到一个嗲声嗲气的台湾姑娘提出了一个问题——“设计思维”和“用户中心设计”有什么区别?当然原话是“酱说来 Design Thinking汉UCD 有森么样的 Deference”。

这问题让我垂死病中惊坐起,记得上半年当“班儿逼”的时候,行业里一些互相站台的大佬们“重新定义了设计思维”,那时我就在想,合着这是把 UCD 重新定义成了 Design Thinking 呗,还弄出个装逼的新名字再割一茬韭菜。

现在想起这件事,确实是我肤浅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割韭菜不假但能割到高级韭菜说明人家肚里还是有点东西的。于是历经三个月的“与行业划清界限期”后我开荤了,再次打开 Medium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开始虚心受教。

通俗点说 Design Thinking 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或方法,主要做五件事: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思方案、原型制作、原型测试。做的时候不用遵循先后顺序也不用顾及次数限制,可以用于任何领域,大到制定国家政策,小到决定晚上吃什么,都可以用到设计思维。它主要用来帮助团队解决复杂问题,如果你一个人单飞或者遇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麻烦,还是别太上心这东西了。因为其中几个阶段都需要多领域成员协作进行,而且我看了看,这事儿挺花时间也挺花钱的。

我简单展开说一下。Design Thinking 建议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保持同理心,多跟用户聊聊,听听他们怎么说,看看他们怎么做,再不济就真把自个儿放在那个设身处地的体会一下人家的处境,感同身受一下。

接下来去定义你听到的看到的以及自己体会到的,别矫情别偏心眼儿地用人话描述出来。我之前做用研的时候特别不专业,经常把相关利益也捎带上,比如说“要暴露IP以提升品牌感知度”。千万甭考虑咱们,没有咱们别把自己当根葱,就权当自己是普通老百姓,拿出点小市民心态。

第三件事就是构思解决方案,想想怎么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还是别太捧自己,忘了那些专业的东西,最好多找一些非专业人员一起做个脑暴,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想点“歪招儿”。IDEO 在这里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一辆卡车过桥的时候没注意限高,卡桥洞子里差一点过不去了,消防员给出的方案是要么拆桥要么拆卡车,拆桥损失就大了,拆卡车司机不乐意,双方争执不休时来了一小孩儿,说把轮胎气撒了试试。你看这就叫“跳出固有思维”。

后面两件事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做出最便宜的原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这俩阶段最关键的是“便宜”少花钱不花钱最好,根据我的经验最后都得重做。

以上基本上就是 Design Thinking 的定义。国内外的文章都看了不少,大部分都是假大空的说辞,其实没人想知道它的意义、价值、历史,都是最后做汇报说明时用的,劝你们少写点这些东西吧,有一篇就足够了。在我看来真正需要谨记的原则是,设计思维的五个阶段没有次数限制,没有顺序,你可以从任何阶段开始、重复、推翻重来,结束工作,甚至可以把任何一次正式的 MVP 行为当作原型测试阶段来对待,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要时刻存在于心中。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设计思维和 UCD 的区别呢?显而易见,一个是思维,一个是流程。前者可以用来做任何事,后者主要用于做界面设计。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思维来完成一个 UCD 流程,但不能用 UCD 流程去完成一次设计思维,因为思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不是流程。

就是这样。

类似的方法论说明之前写了一大堆,做了太多 PPT 写了数不清的项目总结,加之我看过的那些——千篇一律。其实这个行业中,大家看的都是同一套东西,学习差不多的理论,遵循差不多的流程,抄袭差不多的产品,最后产出差不多的作品。

企业总是喜欢寻求“可复用的方法论”,个人热衷于遵循“开箱即用的套路”,我招聘时喜欢寻找那些有特殊技艺或独到风格的设计师,以求通过不同的思维碰撞产生更有创意的点子,方法论终究只是“让一切做起来很顺利”的辅助,最终能够突破的依然是人本身。国内每天注销一万两千家企业我相信这不仅仅是用错了方法论。

一个写网络小说的作家小朋友终日苦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我看她看了很多类似“如何写作”的教材就说,提升写作能力要多看多写,国内的国外的,古代的现代的都看一看,试着模仿一下,不要拘泥于情节,写作不关乎情节,更不关乎于方法。哎算了,关于写作我有很多想说的,再写一篇吧。

总之不要试图只依靠套路或方法论来做事,回归本质关注人的差异化。当个人吧,不要做技工。